刺繡的技術,係指以竹製細針或金屬繡針穿引用線,並在布料上做成花紋的裝飾方法。在臺灣原住民中,除泰雅、賽夏、達悟等三族無此工藝外,其他各族皆具有特色。 先民是否早已使用骨針等工具,刺繡於苧麻織布上,不得而知。但與外界如荷蘭人、日本人和漢人等接觸後,鐵器、棉布的運用逐漸普遍。工具的改變與棉布的使用,使其技術更加發展,原住民的刺繡大多是習自漢人,配合織布的組織,依布的經、緯線,將麻、棉線以十字鏽、緞面繡、直線繡或鎖鍊繡等方式, 精細地刺繡於布上。 排灣、魯凱二族婦女更是隨手不離刺繡工作,喜以紅、黃、綠三色線繡出規格化的幾何圖或葉、鳥等紋樣於黑底布片上,或以黑色線繡於白布上,再將這些布片縫製於各類型式的服裝上,如頭巾、女長衣、上衣和裙等;平埔各族、卑南族與阿美族的十字繡紋飾十分工整,常見有花葉形、幾何形、鳥形和蝴蝶形紋等。平埔各族織繡品至今僅存少數幾件,相當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