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Rukai
  • 類別:吹奏樂器
  • 尺寸:長47×寬2×高2cm
  • 館藏編號:M087500

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館藏「魯凱族簫」(館藏編號M087500),為1993年10月11日陳阿修女士所贈送,為魯凱族傳統的吹管樂器。
本件魯凱族簫以竹管製成。管身長度約47公分,兩端截斷為開口。一端開口內側塞入削切過的木塊,以半圓形的孔隙做為吹口,另一端開口則為底端部位。管身上半段鑿切出一處方形的出音孔之外,另刻有山形、菱形、半圓形以及花葉形狀等對稱的幾何圖紋裝飾。管身下半段削去部分竹皮,形成一道長條狀的淺凹槽,並鑽有五個等距的圓形指孔。


詮釋說明:
口笛與鼻笛為臺灣原住民傳統的竹製吹管樂器。鼻笛常見於鄒族、魯凱族與排灣族,由於用鼻孔吹奏,為使氣流集中,多以鑽孔的方式製作吹口,並有單管與雙管兩種吹奏方式。口笛以嘴巴吹奏,通常吹口部位較大,普遍為單管吹奏,且笛身另鑿有一處半圓形或方形的小孔洞做為出音孔。
本件魯凱族簫為蔡旺(Lidaku Mabaliu,1902-1990)先生製作。管身之吹口部位與出音孔的製作方式類似於口笛,以豎向的單管方式吹奏。使用時吹口端朝上,嘴巴對準吹孔後呼氣,同時配合手指按壓不同的指孔產生音階變化。
早期只有魯凱族的男子才能製作與吹奏笛子,藉著笛聲排遣抒發情緒,或向心儀的對象傳達情意。一般平民使用的笛子外觀較為樸素,貴族階級的笛子則會另外在笛身上雕刻圖紋裝飾,做為區別與彰顯身分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