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賽德克族口簧琴」(館藏編號M084000),採集自南投縣仁愛鄉春陽村,族語名稱為lubu。
本件為竹片單簧形制之口簧琴,係以一片長條形帶弧度的竹片作為琴臺,中央切刻一條細長形的凹槽孔洞並置有竹製簧片,其中一端簧片固定於琴臺上。簧片固定端為琴頭,另一端則為琴尾,頭、尾穿孔並繫綁白色棉繩,棉繩尾端再以桃紅色毛線流蘇為飾。
詮釋說明:
臺灣原住民族中除雅美(達悟)族外,都有此類口簧琴,但如今已非所有族群皆有繼續演奏。在泰雅、太魯閣及賽德克族的口簧琴中,甚至有雙簧乃至四簧以上之簧片。傳統上吹奏口簧琴代表男、女互相傳情之意,當代更將演奏融入舞蹈中。
口簧琴不分男、女皆可演奏,演奏時演奏者張口將簧片靠於嘴,以口腔作為樂器的共鳴箱。以左手纏上繫繩握住琴尾固定琴臺位置,右手拉動琴頭上的麻繩使之牽引琴臺上的簧片,再透過簧片的振動及左手轉動琴臺,使其因角度不同而發出不同的頻率聲響,右手透過有節拍性的拉動製造節奏,此種樂器能呈現旋律的效果不高,多是以節奏表現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