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器

  • 族群:Amis
  • 類別:飲食
  • 尺寸:長44×寬44×高45cm
  • 館藏編號:M081105
  • 館藏位置:2F Livelihoods Utensils and Dwellings4

分享:

基本描述:
為阿美族人用來蒸熟食物的器具。本件蒸器為木製,呈木原色,高46cm,直徑44cm。器身使用圓木段採刳木工法製成,製作時將其內部挖鑿,僅保留器壁,近器底處則留有一圈沿,以便放置竹編蒸篦。口緣平整,器身近口緣與底部處各有一對三角形提耳。蒸桶內有一圓形竹編蒸篦,以塑膠細繩將22塊橫向竹片和3塊縱向竹片交織綁繫而成。

詮釋說明:
蒸器昔稱為甑,是早期臺灣不論漢族還是原住民各族經常使用的蒸煮器,除了木製的木甑,位於東岸的阿美族和噶瑪蘭族也有使用陶甑的紀錄。戰後初期學者在馬太鞍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時,當地族人仍持續使用木蒸桶(maholə)和陶甑(tatolonan)。在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中,甑主要用來蒸熟如小米和糯米等穀類,或是番薯和芋頭等根莖類。儀式祭典所需的糯米製品,也同樣使用甑來蒸煮。

甑的功能近似於當代常見的蒸籠,使用時並非直接置於火上燒煮,而是放置於盛裝有水的陶鍋或鐵鍋內,透過隔水加熱的方式,利用上升的水蒸氣通過鏤空的器底來蒸熟食物。為了防止蒸氣外洩,通常會搭配木蓋一同使用。此外,由於器底通常呈鏤空狀,甑的內部通常需要放置一塊木板或竹編器盛裝食物,同時作為隔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