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泰雅族竹籐器」(館藏編號M079000),入藏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族語稱為kagisi’。
此為一件以竹、籐為材所編織而成的一件背簍。圓口方底形制,且籃口大於籃底。以兩根籐條為骨架彎成ㄇ字型並在底部立有四個短足,再以一根籐條圈成圓形固定籃口形狀,底部則圈成方形。另將籐篾及竹篾採六角形編法編成籃身,底部則為方格編法。此兩種編法係此種形制之背簍常見的編織型態。
詮釋說明:
臺灣原住民族擅長以竹、籐、月桃、藺草等植物為材,編織各種生活器物,如籃框、背簍、篩子、背籃、儲物容器等。因籐篾可承受較大彎曲且性質堅韌不易折斷,故被大量使用,並且為了因應不同需求與容器形制,衍生出多種編織技法,竹與籐的混合使用尤為常見。竹、籐編之技藝,演變至現代,有以尼龍材質的打包帶代替,因打包帶具有多種色彩,因此能製造出具有圖案顏色變化的編織容器,但器身的形制及技法仍然延續傳統。本件雖為泰雅族竹籐籃,但此形制卻也見於太魯閣、賽德克、布農等族。
此為搬運農作物等物品所用之竹籐編籃,多為婦女揹負,通常會再繫一件額帶,使用方式係將額帶置於額前以頭部頂住,再將背籃置於背部,屬較省力的一種揹負方法,而左右兩手通常會扶著麻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