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Paiwan
  • 類別:飲食
  • 尺寸:長13.1×寬3.7×高2
  • 館藏編號:M076002

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排灣族臼與杵」(館藏編號M076001、M076002),入藏記錄並未詳列來源地或社名,族語名稱為valanga(臼)、‘aselu(杵)。
      本組藏品體型較小,臼身僅高10.3公分,杵僅長13.1公分,應是搗檳榔所使用之杵與臼。臼為木製,由一塊木材刳削而成,一體成形,形制為平底圓桶狀,中下方有收腰,至於杵則為長橢圓形的石塊,可能為天然形制。臼身內部及石杵頭、尾兩端皆有燻黑情形。



詮釋說明:
      大型的杵、臼是臺灣原住民族的食品加工用具,通常用於稻米去殼或搗製蒸熟的糯米糕或小米等,如本件小型杵、臼則為檳榔臼。
嚼食檳榔是臺灣原住民族及南島族群的文化特色之一,檳榔也可作為祭祀用品或是婚禮時待客之物。根據陳奇祿先生的研究,臺灣原住民族嚼食檳榔在嘉義以南較為常見,如鄒、魯凱、排灣、卑南、阿美、雅美/達悟,以及平埔族群。為了使耆老及婦女嚼食方便,還會先使用搗檳榔小臼搗碎後嚼食1,另也會使用小型的檳榔刀將檳榔剖開食用。嚼食檳榔則是將荖花、荖籐夾入檳榔中,偶有沾上石灰並以荖葉包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