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

  • 族群:Paiwan
  • 類別:雕刻雕像
  • 尺寸:長39×寬21×高198
  • 館藏編號:M070100

分享:

關鍵字:排灣族、佳興部落、家屋構建、木雕工藝、沈秋大、木雕人像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排灣族雕刻」(館藏編號M070100),本號與館藏編號M070000的來源地同為屏東縣泰武鄉佳興部落沈秋大家族,製作者為沈秋大。推測曾作為家屋門前具有支撐橫梁功能的立柱。
本件為整木雕刻成,高194cm。在圓形底座上雕刻有一立體男性人像木雕,全身人像呈立姿,五官刻畫立體清晰,面部眉鼻相連,雙眼直視前方,嘴部閉合,神情沈穩。人像呈盛裝貌,身穿對襟長袖短衣和短裙,頭戴有山豬牙頭飾,琉璃珠頸飾和胸飾,腰間綁有菱形紋腰帶,腰帶兩端垂於褲襠前。上腕置於身側,下腕略為彎曲,左手握刀柄,右手持拿一顆人頭。全件以橘紅、綠、白、黑褐四色施以彩繪,以橘紅色彩繪雙手、雙腳、頸飾、胸飾、腰帶和刀鞘,以綠色彩繪腰帶底布,以黑褐色彩繪眼珠、短裙和右手持拿之人頭頭部,以白色彩繪眼白、山豬牙頭飾和佩刀刀刃。木底座底部有些微腐朽。

詮釋說明:
在傳統排灣族的階層化社會中,家屋立柱多為單面雕立柱,柱上的雕刻主題呈現樣式化形式風格,而人形、人頭和百步蛇雕刻裝飾紋是頭目和貴族階級才能擁有的特殊雕刻紋飾,這項權利不僅反映在家屋門楣和立柱的裝飾上,日常生活中的連杯、湯匙和禮刀刀柄等物件也是如此。
不過隨著日治時期部落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的轉變,這項傳統界線逐漸被打破,雕刻著祖先像的立柱和擁有特殊雕紋的物件逐漸成為外界爭相收藏的目標。此外,伴隨著1920年代的工藝產業政策,日本官方開始設立工藝所培育木雕工藝師,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木雕品,家屋木雕柱的風格也逐漸從平面或浮雕式和樣式化的風格轉向立體圓雕式和寫實的風格。戰後初期,原住民木雕工藝曾不受官方重視,不過因應市場需求,1950年代後期又興起了新一波的原住民古物藝品收購風潮,平面式、浮雕式或立體的木雕人像也開始大量出現在木雕市場中。
本件的來源地為沈秋大家族。沈秋大(1915-1996)生於日治時期木雕工藝頗負盛名的佳興部落,是當時即備受肯定的四大木雕家之一,活躍於日治後期至1970、80年代。沈秋大的木雕以寫實風格聞名,尤其擅長雕刻具有動態感的立體木雕人像,其作品題材主要取材自部落生活的描繪,還有對於早期獵人生活的刻畫。其子沈萬順(1950-)承續其衣缽,也是目前佳興部落最資深的木雕家之一。
雖然入藏紀錄沒有記載本件的確切用途,不過比對《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一書中的黑白相片,本件與1960年代沈秋大自家宅前的大型立體人像之風格和樣式極為相近。此外,本件的木底座有些微腐朽的痕跡,推測可能與上述黑白照片中的立體人像一樣,原是埋在土中固定,具有支撐橫梁的立柱功能。若是人像高度不夠,還可以塞入一件塊狀物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