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魯凱族項飾」(館藏編號M017300),入藏記錄並未詳列來源地與社名,族語名稱為vicelre-situtulrulu。
此為一件以一條棕黑色麻編繩串接三串多彩琉璃珠組成之複串琉璃珠項飾。項飾中央部分共串有十餘顆繪有圖案之多彩琉璃珠作為主飾,其餘多為橙、黃之單色小珠,中段亦有穿插小型彩繪琉璃珠。另以14片切割成長方體之白色貝板於琉璃珠之間進行穿插、區隔,項飾頭尾兩端之麻編繩為綁帶。
詮釋說明:
早期琉璃珠除了排灣族以外,亦見於魯凱和卑南等族。在排灣和魯凱兩族的傳統社會中是最具代表的物質文化之一,僅貴族、頭目有資格擁有,彰顯穿戴者的身份地位,並且視為傳家或婚聘中不可或缺之寶物。多彩琉璃珠因其色彩和紋樣的差異,亦有其不同意涵、名稱及伴隨的神話故事,此類項飾的珠子排列,以最靠近中心者越為貴重。
有關琉璃珠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根據研究指出,古琉璃珠內含鉛的成分高,為外來而非臺灣所產出。有一說即排灣族遷臺之前即持有,隨著族群的遷徙一起攜帶來臺。另一說可能是由南洋(東南亞)一帶遷移而來,而南洋諸族群並無製造琉璃中的技法,這些古珠很可能是南洋與歐洲交易而得的珠子。又一說可能來自荷蘭1。由於現今已極難取得真正的古琉璃珠,因此近代製作的珠子有玻璃燒製而成的,亦有使用陶土所製,習慣上仍稱其為「琉璃珠」。
細小型的琉璃珠多以串縫方式縫於服飾上,如本件之中型琉璃珠則常作為飾品配戴。此種項飾男、女皆能穿戴,穿戴方式係將綁繩繫於頸部後方,由於本件長度較短,因此穿戴時會緊繫於脖子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