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不明族壺」(館藏編號M061800),藏品入藏紀錄並未詳列其來源地,為陶製容器。
本件陶壺顏色呈深棕色,型制為上寬下窄的圓形壺,壺身最寬處近肩部,小口、口緣內斂、短頸、斜肩、鼓腹、帶淺圈足,器身施以深褐色釉,質地顆粒明顯,口緣處略微缺損,壺身寬33cm、高36cm。
詮釋說明:
明末清初之際,福建、廣東地區的漢人相繼來臺,同時也將製陶技術及陶瓷器引入臺灣,使臺灣脫離土器時期,進入到陶器的發展時期,此時期的窯爐以包仔窯及蛇窯為主,且已使用灰釉及鉛釉等釉藥,產品以陶甕、陶罐、水缸等粗陶器為主,為漢人主導的陶器市場。此時,島內原住民也因與外界接觸頻繁,使用外來陶瓷的機會日益增加。
島內原住民雖會自製陶器,但因燒成溫度不超過900度,孔隙大,質地粗糙且多不夠堅硬耐用,反觀漢式陶器,燒成溫度在800-1200度之間,孔隙較小,質地堅硬,加上釉藥的使用,兼具防水功能,此等便利且更耐用的外來物資相繼輸入部落,導致原住民逐漸放棄傳統製陶技術,改採用外來的陶器做為日常用品,有時甚至被納入家傳陶壺而予以收藏。
本件施釉漢式陶壺(甕),防水性佳,適合作為盛裝酒水、食物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