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阿美族
  • 類別:日常用具
  • 尺寸:長58×寬11×高10cm
  • 館藏編號:M045100

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阿美族杵」(館藏編號M045100),為今臺東縣臺東市中心里瑪蘭部落之阿美族人所用之器具,族語稱為otalan
  本件係以石為主要材質磨製而成之石杵,為單杵形制並為兩段製成。將一節竹子剖半後,前後兩端各夾住一段長形圓棍形的石杵,其中一段細長如棍,位於上方作為柄部,另一段作為槌部,直徑較粗,前端扁平略為圓錐狀,再以籐篾編織成三個籐圈套入竹片中以固定石杵接合處。此種方式製作石杵可能因長度需求或原先一體成型之石杵因斷裂再將兩段頭尾接起,整件石杵狀如棒球棒。

詮釋說明:
  臺灣原住民各族群多使用木杵來舂米,卑南、阿美兩族有石杵。杵需搭配臼使用,杵臼主要作為食物加工器具。小米製成的麻糬阿美族語稱為tulun,為該族特有食物,常於節慶時製作享用,近代則改用糯米,將蒸熟的糯米搗製成糯米糕。石杵的製作方式較木杵難上許多,但使用石杵優點則在於舂米的過程當中,食物較不容易沾黏在杵上,相較於木杵,石杵則較不容易損壞。
  本件石杵使用時,手握包覆竹片處,進行舂米動作,舂米通常為婦女的工作,反覆將臼裡的穀物搗碎。可雙人持杵於同一個臼內輪流舂米,然後再有一人反覆翻轉臼內的食材。此外,亦可將薯榔等植物置於臼內,將其汁液搗出,作為服飾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