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Unknown
  • 類別:禮器
  • 尺寸:長24×寬24×高23cm
  • 館藏編號:M015400

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不明族壺」(館藏編號M015400),藏品入藏紀錄並未詳列其來源地,為信仰與儀式用具。
  本件陶壺經由陶土捏塑燒製而成,顏色呈棕色,型制為上寬下窄的圓形壺,壺身最寬處近肩部,立面呈錐狀,束頸、口緣外侈、弧肩、器底帶有圈足,壺肩等距分佈三個以泥條圍繞的圓圈,壺身有龜裂紋與大面積修補痕跡,壺身寬24cm、高23 cm。

詮釋說明:
  臺灣原住民各族除了泰雅族與賽夏族外皆有製陶的傳統,其中阿美族製陶由女性擔任,其餘各族則皆由男性擔任製作的角色。各族傳統製陶方法皆為手工捏製或墊石拍打陶土成形,陰乾後以無窯的露天形式燒製,屬低溫燒製陶器。各族陶器中又以阿美族、排灣族陶器型制最豐富多樣,製作亦較為精良。隨著外來物資的取得便利,部落引進漢式硬陶或金屬器皿後,原住民陶器遂逐漸被取代,製陶工藝的傳承與延續更艱難,至二十世紀後期仍維持製陶傳統者,僅阿美族與達悟族(雅美族)兩族。
  將阿美族及排灣族陶器特色做比較分析,阿美族陶器外觀樸素,多採素燒或以拍印網紋裝飾,整體無過多裝飾設計,以簡單實用的功能為主,其中汲水壺多為鼓腹、凹底、細頸,壺腹兩側附半圓形雙耳,以供持握為其最大特色,煮(鍋)壺則壺底多呈弧面圜底,以便放於三角立石上燒煮;排灣族陶器外觀精美,多以浮雕或陰刻手法裝飾陶壺,常見蛇紋、菱形紋、圈點紋、乳釘紋等,紋樣豐富,常被作為禮儀性器具及彰顯尊貴的身份地位,依型制可分為鼓腹圓形壺、肩部斜壺的菱形壺、器身下半圓弧的垂珠形壺、小口束頸的瓶形壺、器腹圓扁的扁壺等。
  本件陶壺外形與阿美族慣用的陶器有別,其型制鼓腹、窄底,較近於排灣族圓形壺,壺身飾以泥條圈塑之圓圈浮雕,可能為排灣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