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板

  • 族群:Amis
  • 類別:生產工具
  • 尺寸:長27×寬6.5cm
  • 館藏編號:M084800
  • 館藏位置:2F Livelihoods Utensils and Dwellings3

分享:

基本描述:
為阿美族人製陶的工具之一。貓公部落一
帶稱為sateteh;太巴塱部落一帶稱為utobi本件拍板由整塊木頭削磨製成,呈木原色,長27cm,寬6.5cm。全件呈扁平之槳狀,包含拍擊面和握把兩部份,拍擊面呈長方形,近握把處斜向上收頸成握柄,握柄同樣呈長方形,但寬度較拍擊面小,以便於使用時持拿。全件器表素面無雕飾,拍擊面亦無雕刻裝飾陶器用的格紋。

詮釋說明:
根據考古發掘和文獻史料記載,臺灣原住民各族,除了泰雅族和賽夏族外,均有製作和使用陶器的傳統,不過時至戰後初期,僅剩阿美族和雅美族(達悟族)兩族仍持續傳承製陶技術。傳統的阿美族製陶,主要由婦女負責,男性多不參與製作。阿美族的製陶工具主要有三種,一是用木材製成的陶拍,二是從河內撿天然礫石作為托子,三是用竹板削製成的竹刮刀。

因阿美族無輪製的方法,所以用木材製成的拍板是製作陶器時的重要工具。製陶過程中需要用到拍板的步驟有三:首先是拍底或拍條(太巴朗語midie?),目的是為了使陶泥變成扁平片狀或長條狀;二是拍打(太巴朗語satete),目的在使陶胚之壁增高變薄,使用時須搭配托子使用,以免陶胚變形;三是收頸,因為罐形器物的腹部直徑最大、頸部直徑最小,因此在製作時,從腹部到頸部,器徑要逐漸縮小,亦為收頸的工序,收頸時不用托子,而是把手放在陶胚內托住胚壁,用拍板在胚外輕輕拍打成形。
縱覽臺灣民族學相關博物館中的阿美族拍板典藏,形制大同小異,有細微差異的部分有二:一是握把的造型,除了呈長方形,也有略呈倒三角形者;二是拍擊面的器表,有些拍擊面會雕刻裝飾陶器用的格紋(參考台博館藏編號AT002430-006),不過戰後初期學者至太巴塱部落進行研究時,已經不見雕刻有格紋的拍板。根據館藏紀錄,除了本件拍板,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另典藏有一件阿美族的拍板(編號M085100),不過其形制呈圓柱狀而非常見的扁平槳狀,是否同樣屬於拍板或為其他工具有待後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