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足陶碗

  • 族群:達悟族
  • 類別:飲食
  • 尺寸:長19×寬18.8×高9.5 CM
  • 館藏編號:M060000
  • 館藏位置:2F 「生活與器具」3

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雅美/達悟族碗」(館藏編號M060000),來自於臺東縣蘭嶼鄉,為雅美/達悟族人的飲食器具,族語稱為waga。。
  本件陶碗為黏土捏塑燒製而成,顏色呈黑褐色,型制呈碗狀,為圓形敞口、口緣為最大直徑,從口緣往下直徑漸縮,形成中央內凹的盛裝食物空間,帶圈足,口緣內側刻有數道紋飾,依序為二圈三角斜紋、二圈波浪紋,口緣缺損,湯碗長19cm、寬18.8cm、高9.5cm。
詮釋說明:
  臺灣原住民族群中,阿美族及雅美(達悟)族的製陶經驗持續最久。依照傳統,阿美族製陶由女性擔任,雅美(達悟)族則由男性擔任製作的角色。雅美(達悟)族所在的蘭嶼地區,其特有的黏土通常藏於河谷的岩層裡,每年僅能於九月前往採集,採集過程中需將十字型蘆葦莖插在採集黏土的周圍,避免惡靈的侵擾,挖掘的黏土,將其拍打成團,以姑婆芋葉子包覆保濕攜回部落,並於部落進行小石子去除作業,去除雜質後的黏土方能進行手工捏塑、拍板整平、刮刀修緣、乾燥等步驟,並以木材搭建成井字型結構,以無窯露天形式燒製,燒製過程中如遇爆裂聲,則燒陶者需趕緊著藤盔、藤甲,以防惡靈破壞,此類方式所製成的陶器因採低溫燒製,而有易碎裂、剝落、孔隙大等特性。
  雅美(達悟)族的陶器依用途主要可區分為:煮壺、盛食湯碗、汲水陶壺等三類,製法以手工捏塑外,再細分二類,陶壺採用圈泥條法,先以手捏塑一塊圓形陶板起底,再捏塑土條順著圓形堆疊而上,形成罐形;湯碗則多採用模製法,將捏平的陶板舖於模型上(如椰殼),透過按壓拍打塑形後,再進行脫模,若要讓陶器帶有光澤,可用沾水的草葉擦拭,燒製完會有拋光效果。本件陶碗為盛食湯碗,通常供喝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