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葫蘆」(館藏編號M059300),入藏記錄並未詳列來源族群與社名。
此為一件葫蘆壺,色澤呈深棕色,中上段細窄,下段寬大鼓腹。製作時,保持葫蘆原有形制並去蒂削去上方使其開口,再刨去內部果肉並乾燥而成,或是煙燻以防蟲蛀。葫蘆頸部圈有一條麻繩,麻繩一端繫於一個木製栓塞以封口。
詮釋說明:
葫蘆為一種爬藤類植物,為臺灣原住民族重要的利用植物之一。族人會種植葫蘆,並且將其果實作為蔬菜食用。成熟後的葫蘆因其堅固及防水之特性,也將其作為盛裝酒、水之容器,或將葫蘆作為五穀或豆類之種子保存盒,或編織提帶套於葫蘆外皮將其作為汲水壺使用,將葫蘆縱向剖半亦可作為水瓢。葫蘆與臺灣原住民族淵源深遠,如布農族人的創世神話中,亦有葫蘆生出先人/祖先之故事,排灣族亦以葫蘆作為祭師占卜之法器。平埔族群除了同樣將葫蘆製成容器或水瓢以外,在清代的《番社采風圖》的〈渡溪〉及〈遊車〉場景中,皆可見族人將葫蘆用於渡溪浮球或製成家具使用。
本件藏品雖無詳細採集資料,但葫蘆壺之使用見於多族,本件可能為水壺或酒壺之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