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本描述:
本件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雅美/達悟族雕刻」(館藏編號M039600),來自於臺東縣蘭嶼鄉,為雅美/達悟族人的建築構件,族語稱為tomok。
本件雕刻由整根樹木劈製而成,型制呈上窄下寬,二側陡直至底部後削彎外敞呈斧形,頂端應為榫頭,凸部並不顯著,底部無榫頭,推測可能佚失,柱身飾有羊角雕刻、圈形紋、壹字紋及數條橫向凸紋,左側邊緣飾有三角斜紋,底部缺損嚴重,本體長200cm、寬96cm、厚5cm。
詮釋說明:
蘭嶼的地下屋是雅美/達悟族的傳統建築,特色為順應地勢及氣候而建,背山望海,可抵禦颱風、季風,興建時多由親族互助通力完成,年輕人也藉此機會向老人學習造屋技術與工法,建屋的木材需慎選,若選用較容易處理或不好的木材,在部落會獲得不好的評價,間接影響社會地位。
宗柱是地下屋主屋結構中重要的樑柱之一,在功能上做為支撐棟木的立柱外,在精神層面上則是家族的靈魂支柱,通常於父親死後三年拆除,並由家中長子繼承,傳承世代,直至無法使用為止。製作宗柱的木材多以台東龍眼木、麵包樹、蘭嶼赤楠為主要材料,將上山找尋到的木材以手斧、刨刀等鐵製工具縱向鑿劈成板狀,待自然風乾後再載運下山。宗柱通常只有超過三門以上的房屋才能豎立,通常立於後室,做為與前室的區隔,或做為後室與後廊的區隔,宗柱後方(後廊)為煙燻魚肉的空間,透過煙燻使主屋木料能常保乾燥不亦腐朽。豎立宗柱時需由長者執行,並進行祈神祭祖,殺豬點血儀式,旨意為祝福全家長壽,與宗柱上的羊角雕刻象徵長壽與財富寓意不謀而合。豎立後之宗柱尚需於上方榫頭安放橫架板,再上架屋脊棟木,並使用藤條綁繫屋脊及榫頭使其穩固後,才能置上屋頂的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