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球桿

  • 族群:排灣族
  • 類別:禮器
  • 尺寸:長388.8×寬3.6cm、長340×寬6.5cm
  • 館藏編號:M093603(M093603-1、M093603-2)

分享:

基本描述:
  本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藏「排灣族刺球桿」(館藏編號M093601-M093607),為排灣族五年祭所使用之刺球桿與刺藤球,族語稱為djuljat
     本組藏品共有7根刺球桿,每根刺球桿各有兩組件,以頭尾銜接方式合成一根。刺球桿型制多為前端前端削尖樣式,惟其中館藏編號M093605,前端部分穿過一片圓形木片,並在周圍以主桿為中心,穿插著四支細竹片條並以藤篾纏繞固定於竹桿。另館藏編號M093607刺球桿塗以白漆及黑色菱形紋之百步蛇桿。刺球桿之長短、圖紋及刺針之多寡與身分地位有所關連。



詮釋說明:
  本組為排灣族五年祭刺藤球儀式所使用之球桿。五年祭是排灣族的重要祭典,又稱為人神盟約祭,主要祭祀祖靈和神祇。祭典稱為maljeveq,但是祭儀的起源則各地說法不一,根據屏東縣來義鄉古樓部落的口傳歷史,係由其先祖向女神drenger學習包含maljeveq的祭典禮儀,之後每三年舉辦一次祭典,但後來發生宗族之間的衝突及意外事件而多年中止祭典的舉辦,當時的先祖託夢要求祭典不能中斷便改為五年一次。
  五年祭的其中一項活動則是刺藤球(或稱福球)。刺藤球之球場須先搭設圓形球架,屏東的泰武部落的刺球活動在等待禱念結束後即進行,由青年握籐球尾端麻繩,將其甩自空中後,眾人以刺球桿刺球,以祈福氣。如此活動至第六日,之後為祖靈歸返之日,拆毀球架及球桿,青年只留上半段。不過整個活動的進行細節各部落不同,例如臺東縣大武鄉一帶的進行方式由頭目拋球,活動共計十日,第五日將球場移置頭目家前等。